日本行:从语言看文化
- Eric Zhang
- Mar 11, 2023
- 5 min read
去年圣诞假在日本玩了两周,今年初又在东京更新美国工作签证,顺便再玩一圈。两趟加起来,在日本住了近一个月。我之前已去过几次日本,所以这两趟旅程特地安排了一些游客不多的山间古村和海边小镇。去日本的小城镇有两大困难:一是交通,铁道巴士接驳不易,但这不难解决,只要租车就行。虽然是右盘驾驶、左侧通行,但开一两个小时就习惯了。二是语言,英语基本派不上用场。即使在东京或京都,用英文和本地人交流也得比手划脚, 那在小城镇就更可想而知。启程前,考虑到可能面临的语言障碍,我不得不临阵磨枪,自学了两个月日语。
华人初学日语的“投入回报率”是很高的。日语里本来就有不少汉字,所以只要再学一点简单的语法和基础词汇,就很容易读懂景区、酒店、公交上的提示和指引,至少能明白某些行为是“允许”还是“不允许”,洗手间在前方是“有”还是“没有”。此外,日语里有相当一部分词汇是外来语(英语占绝大部分)。这样的外来语都是用片假名按读音拼出来的,所以学会了片假名的读音,再加上汉字和基本日语语法,平时的阅读是没什么问题的。至于口语表达,把一些常用汉字和词汇的发音记住,对方也能明白你是渴了还是饿了,是去酒店还是车站,早餐晚餐是吃还是不吃。会说广东话还能额外加分,因为日语汉字的汉语读音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音素,所以按照粤语发音来记日语发音,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正是这一星半点、磕磕巴巴的日语,让我对日本的文化有了深于以往的理解。用日语和日本人接触,总体印象是:日本人内敛、含蓄,很讲礼貌,但这种礼貌让人感到很拘谨,甚至是压抑,礼貌得有点可怕。
日常交谈中的称谓是个有趣的例子。日语的日常对话中几乎不用第一、第二人称称谓。就算是两位朋友私下对话,也不会说“你”、“我”,而是直接把人称省略,通过上下语境来揣测话语者说的是自己还是别人。要是必须使用人称来避免歧义,也会用第三人称——某某君——来代替第二人称。例如两位朋友去餐馆用餐,中国人会问“你想吃啥”,美国人会问“What do you want”,而日本人则会说“X君的话,喜欢吃什么”。这个X还得是对方的姓氏,除非是父母对子女,否则直呼其名即为不雅。这种称谓方式,是用语言制造距离:“你我”之谓,太过亲近,在日本听起来很不舒服,像是被人剥了一层衣裳一样。美国人讲究空间距离,排队不能靠前面的人太近,坐座位尽量不挨着他人;而日本人讲究语言距离,即使和近在咫尺的人说话,都得像谈论第三者那样,以示尊敬。
日语的含蓄,还体现在意愿的表达上。向朋友提建议,比如说周末去看电影,日本人不问“你周末想去看电影吗”,而是问“周末的话,不去看电影吗”,不仅没有“你”,连“想”都不说,反而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意愿。我在东京跟一位日本朋友吃饭,跟他提起这种语言表达,他又举了个例子,说日本人跟朋友在餐馆点菜,也不说自己喜欢吃什么,而是会指着菜单若有所思地说,这个菜看起来好像不错……这时同伴就会心领神会,要么热情地提议点这个菜,要么支吾一声、点点头——这时,最先提议的那位也就明白,同伴对这道菜兴趣不大。
这就牵扯到一个更有趣的话题:如何拒绝他人。日本人说话总有一种难为情的神态和语调,而让日本人尤其难为情的,是对他人的拒绝。他们的想法是:对方开口提出要求,肯定已经经历了种种思想斗争,这时要是再拒绝人家,怎么过意得去呢。于是,日语中的拒绝是极其委婉的——“不”字在日语里很不礼貌,也很少出现。在酒店,客人提出的要求如果无法满足,经理会直接表达歉意,或面露难色的说“这个的话,稍微有点……”,就没有下文了,而不会说“没有”或者“不行”。在风景区,经常有告示提醒游客不能这样或那样,但不把“不能”直接写出来,而是说“远虑”。比如说不能喧哗,字面的表达却是“喧哗的话,请您远虑”——听起来客气得很,但日本人看了,马上就能领悟到 “禁止喧哗”这个意思。
要是用一个词来总结这种语言文化,我觉得是“自知”。美国人批评一个人趾高气昂、口无遮拦,会说他没有self-consciousness,就是不自知。在日本,每个人都有着极强的自知感,而这种感觉对日本人的直接影响,是让他每时每刻都能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种种差异。这些差异进而给他带来巨大的困扰与不安,于是他便用语言(以及行动)在自己四周垒起一堵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密不透风的墙。他不愿翻出这座墙,也不能容忍别人闯入——一声太过亲近的称谓、一个不合时宜的请求、甚至是一道过于尖锐的眼神,都是对他私密空间的打扰。所以在日本,孤零零地一个人安静地吃一碗拉面,是一种享受:在机器上买“面票”,然后坐在由一个个隔板隔开、面前还有一道竹帘遮挡的吧台单人座上,再由拉面师傅把竹帘掀开一半、从帘下把一碗拉面递出来,整个过程不用和任何一人说一句话,连别人的眼睛甚至是脸都看不到。当个体不得不和社会产生交集的时候,日本人也会出于自我保护,本能地掩盖个体与集体间的差异。日本朋友跟我说,在日本生活还是很压抑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对你真正的看法,即使表面和蔼可亲,心里可能对你还是不屑一顾。察言观色、听话听音,在日本已不是一种老练与狡黠,而是一种生活的技能,没有它则寸步难行。这种生活方式,初来乍到的游客看来或许是新奇的,但仔细想想,却让人有种呼吸困难、甚至毛骨悚然的感觉。
当然,这些感触很有可能是以偏概全。日本的历史、人文,我凭短短几个月的学习接触,是连皮毛都难以略知的。但第一印象无论是对是错,它都是真实的印象,是社会或大或小一个方面的剪影。有趣的是,能用英文交流的日本人,在说英语时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有位客栈的老太太,估计是常年接待外国客人,英文说得非常好。说英文的她,和客人们谈笑风生,亲近自如,完全没有其他日本人的拘谨。由此看来,语言文化对个人性格——至少是其表现——还是有不可忽略的影响的。
我之前也隐隐约约觉得,语言的确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人在说话的过程中,说出来的东西反作用于他的思维。
用 genAi 语境,说的东西又变成听觉进入了思维的上下文,进而影响后面思维的生成。😂